图书简介: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是一门把身体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心智开发等寓于身体活动之中并使其有机结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本教材从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目标体系出发,从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的教学上着手介绍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常识。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紧密联系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目 录
第一篇 理 论 部 分
第一章 体育运动原理与卫生健康
第一节 体育与健康的概念
一、 体育的概念
二、 健康的概念
三、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功能
一、 健身功能
二、 愉悦功能
三、 经济功能
四、 教育功能
五、 政治功能
第三节 体育运动卫生
一、 体育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二、 体育锻炼时间选择
三、 运动量的控制
四、 合理的呼吸方法
五、 出现不舒服感觉时的处理
六、 体育锻炼后不要暴饮、 暴食
七、 激烈运动后切勿立即坐下休息
八、 体育锻炼后的营养补充
第二章 大学生的体育动机、 兴趣与态度
第一节 体育动机概述
一、 体育动机的定义、 种类及其结构
二、 最佳动机水平
第二节 体育兴趣
一、 体育兴趣的定义和种类
二、 体育兴趣的作用
三、 体育兴趣的培养
第三节 体育态度
一、 态度和体育态度的概念
二、 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
三、 体育态度的转变
第三章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与评价
第一节 了解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一、 体质的概念
二、 实施 《标准》 的意义
三、 《标准》 的实施办法
第二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的操作方法
一、 身高
二、 体重
三、 肺活量
四、 50m 跑
五、 800m 或 1000m 跑
六、 立定跳远
七、 仰卧起坐
八、 引体向上
九、 坐位体前屈
第三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项目的锻炼方法
一、 肺活量锻炼方法
二、 50m 跑锻炼方法
三、 800m 跑 (女) 或 跑 (男) 锻炼方法
四、 立定跳远锻炼方法
五、 仰卧起坐锻炼方法
六、 引体向上锻炼方法
七、 坐位体前屈锻炼方法
第四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项目的成绩评定标准
一、 体重指数 (BMI) 评分标准
二、 肺活量评分标准
三、 50m 跑评分标准
四、 耐力跑评分标准
五、 立定跳远评分标准
六、 仰卧起坐或引体向上评分标准
七、 坐位体前屈评分标准
八、 加分指标评分标准
第二篇 实 践 部 分
第四章 球类运动
第一节 足球
一、 足球基本技术
二、 足球基本战术
第二节 篮球
一、 篮球基本技术
二、 篮球基本战术
第三节 排球
一、 排球基本技术
二、 排球基本战术
第五章 射箭运动
第一节 射箭运动及其特点
一、 射箭运动的概念
二、 射箭运动的训练特点及规范要求
第二节 射箭基本动作的确立
一、 射箭技术动作的简述
二、 基本动作的技术分析与要求
第三节 射箭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
一、 表象训练
二、 利用橡皮条进行基本技术的训练
三、 完善基本姿势动作的训练 (拉弓训练)
四、 撒放基本功的训练
五、 在比赛射程上对草靶进行射箭训练
六、 对环靶进行射箭训练 (分化训练法)
七、 对环靶进行射箭训练 (强化训练法)
八、 调控训练法
九、 提高拉弓稳定能力的训练
十、 有环数要求的记分射训练
十一、 “意射” 训练法
第六章 游 泳
第一节 游泳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
一、 水中行走与跳跃练习
二、 水中闭气与呼吸练习
三、 水中浮体与站立练习
四、 滑行练习
第二节 蛙泳技术
一、 身体姿势
二、 腿部动作及练习方法
三、 手臂动作及练习方法
四、 配合技术
第三节 自由泳技术
一、 身体姿势
二、 腿部动作
三、 臂部动作
四、 臂、 腿和呼吸的配合技术
五、 练习方法
第七章 野外生存
第一节 野外露营
一、 组织与准备
二、 野外行进
三、 野外扎营
四、 营地生活
第二节 定向运动
一、 组织与准备
二、 比赛进行
三、 规则简介
四、 特别提示
第八章 中华武术
第一节 八段锦
一、 预备式
二、 两手托天理三焦
三、 左右开弓似射雕
四、 调理脾胃需单举
五、 五劳七伤往后瞧
六、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七、 两手攀足固肾腰
八、 攒拳怒目增气力
九、 背后七颠百病消
十、 收势
第二节 简化太极拳
一、 简化太极拳的基本功
二、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第九章 跆拳道
第一节 跆拳道的礼仪规范、 精神和特点
一、 跆拳道的礼仪规范
二、 跆拳道的精神
三、 跆拳道的特点
第二节 跆拳道基本技术
一、 实战站姿
二、 基本动作
第三节 跆拳道品势
一、 跆拳道品势概况
二、 太极一章
第十章 大学生应急避险与抗挫折能力培养
第一节 大学生应急避险救助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一、 如何增强抗挫折能力
二、 积极心态的来源
三、 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第三节 大学生团队精神、 协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及训练方法
一、 团队体育的缘起
二、 团队体育的核心
三、 团队案例实训
第四节 大学生应急避险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一、 速度素质
二、 力量素质
三、 耐力素质
四、 灵敏素质
五、 柔韧素质
运动常识 运动量是否合适一算便知
参考文献